必威betway

首页

本科教育

首页

本科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教育 >> 专业介绍 >> 正文

面向城乡、文理融通、实践取向、协同育人​——小学教育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回顾与展望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11日 12:11      发布者:教育学院      点击:[]

必威betway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办于2003年,2009年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获批为全国地方高校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方向,2018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2019年获批甘肃省一流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现有教师38人,教授5人,博士11人,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计700余人。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普通话测试站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课程、一流课程8门,引进国家在线开放课程3门,厅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教学名师2人,陇原人才1人、省园丁教师1人,省青年教师成才奖教师1人。先后申请省(部)级项目14项,厅(局)级项目30余项。1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30余项获市(厅)级奖励。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出版、参编著作和教材10余部。本科生在省级及以上大赛中获奖35项。现有数码钢琴教室、舞蹈室、画室、玩教具制作室等实验实训室15间,图书14850余册,中外文期刊135种,天水市实验小学、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所属小学、新疆昌吉州所属小学等40余个优质实践教学基地。

一、专业建设成效

自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以来,本专业深入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荐工作指导标准》,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长期坚守定性在教师教育、定向在西北地区城乡小学、定格在本科层次的办学传统,始终秉持“面向城乡、文理融通、实践取向、协同育人”的专业建设理念,积极聚焦乡村教育振兴战略、新文科建设、新师范教育三个政策导向关键点,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机制三个专业内涵建设着力点,稳步推进小学教育专业内涵建设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改革与发展,积淀熔铸“分类培养、文理融通、学研结合、全程实践”人才培养特色,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始终瞄准乡村教育振兴战略,着力探索差异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聚焦西北地区基础教育需求,立足办学历史,确立了为西北地区城乡小学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卓越小学教师的人才培养定位,设置创新人才培养、全科教师教育、小学科学教育三个人才培养方向,在近年来的专业建设和改革中,探索形成了“五三”培养模式,“五”即“五融通”:“全科理念”与“全能发展”融通;“课程综合化”与“主题整合性”融通;“全程实践”与“主题实践”融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通;“过程性”与“终结性”融通。“三”即“三体系”:着力构建“能力本位”的以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职业实践教育+开放教育为架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着力探索以“教”为引领、“学”为保障、“研”为提升、“训”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打造以最新理论、教改经验、科研成果、名师团队为引领的科教融合体系。

近三年,在员工会中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排行榜中,该专业连续3年全国排名第10、甘肃省排名第1。“乡村小学全科教师‘五三’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2021年甘肃省高等公司产品成果一等奖,“秦安县乡村教育‘园区’+‘走教’综合改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2021年甘肃省基础公司产品成果特等奖。本专业员工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学科专业、老员工艺术展演等省级及以上竞赛获奖30余项,在2021年、2022年甘肃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第二届、第三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本专业员工先后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2022 年全国“田家炳杯”教育硕士(小学教育学科方向)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在2021、2022年甘肃省“健心杯”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甘肃省高校员工跨文化能力大赛中获一等奖、二等奖8项。员工就业率为91%以上,尤其是2名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多名研究生入职兰州大学附属小学、甘肃省中医药大学、咸阳师范学院等高质量小学及高等学校。

(二)全面贯彻新文科建设理念,着力打造集群式课程新体系

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新文科会议以及《新文科宣言》《甘肃省高校新文科建设“十项行动”》等精神,以服务西北地区基础教育需求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为着眼点,对标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一流本科建设目标,联合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优质小学,共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职业需求调研→岗位素养分析→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开发”倒逼机制,贯彻“新文科”理念,推进文理融通,先后4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变“拼盘式”课程设置,整合课程门类,压缩理论课程课时,增加实践课程课时,增设劳动和美育教育课程,加强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师职业能力交叉融合,构建“能力本位”的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职业实践教育+开放教育为模块的集群式课程体系,其中通识教育注重开设生命教育等自设课程和人文社会等系列在线课程;学科专业教育注重开设哲学导论等大类平台课程;职业实践教育注重开设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等课程;开放教育课程注重开设文理融通、知技结合、德行合一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第二课堂等,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交叉融合。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新成果和小学名师优秀教学案例写入教学大纲和教案,把课程思政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凸显课程内容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

加强团队建设,设立乡村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三个学科研究方向,将学科前沿成果和教师高质量科研项目及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支撑引领课程教学内容革新。按照“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标准,遵循“以学为本,以教促学”“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打造五大“金课”,制定混合式教学评价标准,主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积极推广超星、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雨课堂等信息技术平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公司产品深度融合。近年来,获批省、校级教研项目和教学成果奖33项,校级及以上教学创新和微课等大赛奖励26项,建成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12门,引进优质在线开放课程3门,录制线上智慧树平台课程4门。

(三)准确把握新师范教育内涵,着力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新机制

全面贯彻“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赓续传统师范教育优势,把握新师范教育内涵,聚焦西北地区乡村全科教师培养,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外活动中加强、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强化、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等方式,把课内实训、社会实践、见习实习和科研训练等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融为一体,构建以“教”为指引、“学”为支撑、“研”为提升、“训”为落脚点的实践教学机制。改变为期2个月集中实习为1学期顶岗支教实习,压缩18周理论课程教学时周为16周,增加为期2周毕业要求达成度专项训练和第二课堂等,强化从师技能训练。

秉持“教学行为模拟化、角色体验提前化”教学理念,倡导探究式、案例式、参与式、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形成理论支撑、案例带动、学习拓展、模拟实践为环节的学习过程,缩短从师范生到教师角色转变时间。开展“学院教师进小学,小学名师进大学”双培双育、“学之韵”教学成果暨员工基本技能展示等活动,实施“三·四”员工综合素质拓展方案,打造精品第二课堂,推进全程式主题见实习,提升专业综合素养。

凸显实践取向,加快教学条件改善,先后争取本科教学经费700余万元,建成现代教育技术、音乐、美术、书法、儿童行为观察等15个实验实训室,2021年教师教育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获批甘肃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选派援疆支教、深度贫困县支教实习生1200余人次,建成陇城教育园区等40余个优质实践教学基地。

(四)深入解构师范类专业认证核心要义,着力形成全程式专业质量保障新路径

坚持“员工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通过人员配备、经费支持等方式,健全教学系部、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本专业现设小学儿童发展、小学学科教学、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技术4个教研室,教学系、教研室或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健全,职责明确,专业负责人负责专业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引领,系主任负责建设的组织实施,教研室主任和课程组成员负责课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教师负责课堂的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实现了基层教学组织覆盖专业课程或课程群,全体任课教师全纳入。积极开展教学技能大赛、微课比赛、集体备课、观议评课等活动,提升基层教学组织内生力。

定期修订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相关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清晰明确、科学合理设置和实施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要求,持续规范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管理等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制定《必威betway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实施细则》,明晰教学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职责,实现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全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价,建立了以对象、组织、过程、结果为基本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闭环体系。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质量监测、学业预警等方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强化员工学业挑战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及反馈机制,培育良好的教风学风。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专业建设面向职业行业聚焦度还不够,“面向小学、研究小学、服务小学”的办学理念尚未完全确立,政府、大学、中小学、幼儿园协同育人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落地到课程、课堂不足。

(二)团队建设和科学研究方向凝练不够,在儿童哲学、教师教育学、初等教育学等学科研究队伍和研究方向还不聚焦,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力度有限。

(三)课程设置上在处理“学术性”与“师范性”、“博”与“专”、“一般”与“特色”等关系时存在分科过细、缺乏整合的问题,“拼盘式”课程设置问题明显。

(四)教研室、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不完善,系部作用发挥不充分;惯性化、经验式教学比例高,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程度低,全过程、精准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三、下一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全力打造“金专”

结合新文科建设理念,对标《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相关专业认证标准,积极推进小学教育、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三个师范类专业的认证工作。积极构建实践导向的结构化课程体系。一方面,打破学科边界,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整合和重组课程体系,改变课程门类过多、过杂、过乱的现状,将学科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整合、教师教育与小学教育整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超越静态知识的授受,关注反思性实践和经验意义的生成,构建整合化、动态化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注重课程体系设计的连续性和层次性,承续新旧知识之间、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帮助员工专业知识的整体建构。注重教育实践,改变教育实践即教育实习的思维定势,通过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改革,形成以理解小学儿童特点为中心,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直面教育实践问题,注重策略性知识和实践智慧养成的“全程实践”育人格局。

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以教学团队、课程组建设为依托,重点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学科专业一流课程,成功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建成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坚持“稳、培、引”的高水平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思路,树立人才强院思想,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到2025年,力争引进3-5位博士,6-8名教师外出单科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力争使高级职称教师总数达到35人,占专任教师75%以上。建成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人才队伍。

(二)聚焦乡村教师培养,促进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提质增效

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学校内生发展、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乡村社会心理支持体系建设等研究课题,提升学院团队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层次和实践影响力。形成以初等教育学为初等教育学学科体系龙头,初等教育哲学、初等教育原理、比较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史、初等课程与教学论、初等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为学科群的团队建设特色,并在上述学科领域做出一些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到2025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国家权威出版社出版相关著作5部以上。建设校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科研平台1个。力争获批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8项,发表权威期刊论文达到30篇以上。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和平台上取得新突破。打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品牌,积极申报教育博士学位点建设单位和“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硕士学科方向。

(三)加快教学条件建设,不断深化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

到2025年,力争建成能够支撑包含小学教育专业在内的师范类专业综合实训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实验教学中心1个,纸质图书达到1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50余种,使实验室及图书资料基本满足各专业实验教学和实训的要求。

以甘肃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甘肃省高校乡村教师发展研究中心”“教育学”省级重点学科为依托,整合学科团队,凝练学科方向,主动出击、主动服务,把论文写在甘肃及西北地区教育大地上,提升科研水平和层次,催生和孵化一批直接服务区域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重大科研成果,尤其是应用性研究成果。试办《乡村教育研究》学术(内部)刊物,与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水平师范大学深化协同,围绕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师培养、教师教育团队建设等问题开展团队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员工联合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建立陇东南基础教育数据库,建成教育协同实践创新基地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各1个,力争在承揽服务地方重大项目实现重大突破。

上一条: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专业
下一条:心理学专业简介

关闭